陈焕春,1953年出生,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禽流感攻关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国家“973”计划传染病专家组副组长、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动物病原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研究。先后主持承担“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家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4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武汉市一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文章20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3部,获得国家转基因安全证书16个、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19个、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5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个。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等荣誉。领衔的研究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
金梅林,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围绕重要人兽共患病和动物新发突发疫病防控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阐明病原致病与免疫机制,解决动物生物制剂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难题,创制新型疫苗、诊断制剂等精准生物防控产品,实现成果转化并全国推广应用,为我国动物防疫事业和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承担科研任务43项,主持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课题29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12项、临床批件6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9件、国际专利3件。建立行业和地方标准14项。发表SCI论文233篇,他引4324次,H指数34,其中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在PNAS、Nat Commun等杂志发表论文163篇;连续9年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主编著作3部、副主编4部。自主研究成果转让59项/次,转让经费2.2亿元。成果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养殖业增效577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第一2项,第二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第一3项)、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1项(第一)。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湖北三八红旗手等荣誉16项。
姜道宏,1969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副主编。主要从事核盘菌与真菌病毒及核盘菌与盾壳霉分子互作、油菜菌核病、油菜根肿病及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等研究工作。其课题组首次发现真菌DNA病毒和真菌负链RNA病毒,在PNAS、Annu Rev Phytopathol、J Virol、MPMI、Appl Environ Microbiol、Fungal Genet Biol、Virology和J Gen Virol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50余篇。主持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等50余项科研项目。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湖北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201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黄巧云,1964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学科评审组专家,湖北省青年科协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土壤学》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主持人和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与环境微生物。2002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3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是《Frontiers in Microbial Ecotoxicology and Bioremediation》副主编、《Applied Soil Ecology》、《土壤学报》等期刊编委,应邀担任20余种SCI期刊审稿人,2007年被提名为国际土壤学联合会土壤界面反应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候选人。主持国家及省部委课题10余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口头和邀请报告15次,担任第四届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席(中国武汉)、第十四届国际粘土大会(意大利)分会召集人、第五(智利)和第六届(法国)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委员、第21届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国际学术会议主席(中国武汉)。获农业部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共3项。2008年获第二届中国土壤学会奖,2009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奖,2010年获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迄今已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论文50篇,主编德国Springer专著1部和《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专刊1期,应邀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百科全书生命支撑体系(EOLSS)撰稿。
肖少波,1969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以猪蓝耳病(PRRS)及相关的猪流行性腹泻、猪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传染病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我国猪蓝耳病病毒(PRRSV)、猪流行腹泻病毒(PEDV)及相关病原的遗传特征与混合感染模式;建立了研究病毒与猪天然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技术平台,解析了PRRSV、PEDV等动物病毒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揭示了蓝耳病疫苗难以产生中和抗体的分子机制,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疫苗和分子诊断试剂。先后主持承担了973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国际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10多项科研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新兽药注册证书3项,在J Virol、J Biol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86篇。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3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4年作为学术带头人领衔组建了湖北省创新研究群体“动物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研究及新型疫苗创制”。
张永安,1972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2002年10月-2011年2月,先后在英国阿伯丁大学、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和研究助理工作。2011年3月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引进回国。2018年6月受聘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现任中国水产学会鱼病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亚洲发育与比较免疫学会理事,湖北省免疫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鱼类病原与宿主免疫系统的互作机制。近5年在Journal of Immunology、Journal of Virology、Frontiers in Immunology、Developmental & Comparative Immunology等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5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担任Frontiers in Immunology以及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杂志的编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等。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曹胜波,1975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畜牧兽医学会秘书长。长期专注于乙型脑炎、西尼罗河热等重要人兽共患病的免疫与致病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项。近5年来,先后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Signaling、Journal of Immunology、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1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5次、大会报告1次、分会报告2次;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新兽药注册证书1项。201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周红波,1978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动物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防控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长期专注于动物流感病毒的致病与免疫机制及防控技术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湖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在Science Advances、Autophagy、Journal of Virology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研制的动物流感快速检测试剂盒及新型疫苗等防控技术与产品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彭贵青,1979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1年),“动物重要病原结构与功能及新型疫苗设计”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等重大生猪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21)和优秀青年基金(2017)和教育部青年长江(2016)等人才计划资助,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常务理事、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学组副主任委员等。长期专注于动物冠状病毒研究,围绕该病毒入侵、复制的分子机制,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PLoS Pathogens等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专项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湖北省本科生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蔡鹏,1980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2年),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曾获国际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学会Wolf Vishniac奖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主持基金委优青、杰青、牛顿高级学者基金等项目。长期从事土壤生物膜与环境健康研究,代表性成果包括:创新土壤生物膜研究方法,阐明了生物膜与土壤矿物界面反应和特异识别机制,提出了调控生物膜形成增强有机碳固定与阻控病原菌传播的新路径。在ISME J、Environ Sci Technol、Geochim Cosmochim Acta、Soil Biol Bio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申邦,1982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3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200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科院, 2010年获美国堪萨斯大学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4年间在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12月入职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主要从事弓形虫的病原生物学特征与防控技术研究。2015年来先后主持面上、中德国际合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霍英东基金等国家级研究课题8项,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构建了保护力近100%的弓形虫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并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担任Animal Diseases杂志副主编以及《《中国兽医学报》的编委。
刘玉荣,1981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4年),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曾获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奖、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青年科学创新一等奖等。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课题、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长期从事土壤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健康研究,特别是在土壤污染物(如重金属汞等)生物转化与元素共代谢耦合相关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以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在Nature Food、 Nature Communications、 ISME J、 Microbiome Environ Sci Technol、Soil Biol Bio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