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2月27日,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重组为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邓子新、张克勤、张启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张改平、吴清平、陈坚、陈焕春等16位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校长李召虎出席并致辞,实验室100余名老师参加此次会议。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许蓉)岁末之际,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已重组为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于12月27日召开第三届学术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学者们一同共话实验室发展,共议实验室未来。
赵国屏院士、邓子新院士、吴孔明院士、张改平院士、吴清平院士、陈坚院士、张克勤院士、张启发院士、陈焕春院士,谭华荣研究员、刘双江研究员、林敏研究员、童光志研究员等16位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受邀出席。会议同时邀请了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的科研骨干一同出席。校长李召虎、科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拥军、基地研究处处长刘彬和实验室100余名老师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实验室副主任黄巧云教授主持。
校长李召虎在致辞时表示,非常感谢各位委员长期以来对实验室和学校科技事业的大力支持。2022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今年顺利完成重组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实验室要进一步谋划如何更好的聚焦农业微生物领域科学前沿,更加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打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上下游,为推动实验室所属领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挥更大的作用。
实验室主任姜道宏教授围绕2021-2022年科研工作亮点,从科研进展、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开放交流等方面向学术委员做了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工作汇报,并从重组背景、科学问题、战略定位、组建基础与建设举措等角度介绍了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组建方案思路,提出了未来发展的目标任务。
彭东海、韩文元、申邦、刘玉荣、李博等五位老师围绕“大样本大数据驱动新型微生物农药产品创制”“流产感染:CRISPR-Cas与Argonaute的第二种免疫策略”“弓形虫营寄生生活的代谢特征与调控机制”“土壤微生物对汞的形态转化”“青枯菌致病机制与植物免疫”五个主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学术委员们充分肯定了实验室取得的成绩和科研工作进展,认为实验室在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基础研究和产业需求持续开展攻关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发展迅速,尤其在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亮点纷呈。部分领域经过多年来有组织的科研,以数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深耕细作,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目前已卓有成效。
同时,委员们也对实验室未来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了期望。委员们建议实验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要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充分整合校企所资源力量,突出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凝练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底层技术,开展持续攻关,推动产学研融通发展,充分发挥实验室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在融合创新上进一步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推动有组织的科研新突破;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形成体系,集中突破、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坚持在重要微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发掘、生物固氮、合成生物学、人兽共患病、微生物优质蛋白替代、绿色农业等方面持续开展攻关,形成从资源、技术到产品开发的体系化、链条式科研组织模式,引领农业微生物学科前沿,推动实验室高质量发展。
学术委员会主任陈焕春院士感谢委员们多年来对实验室的帮助和支持,强调实验室在新的历史阶段,应为国家科技发展和行业产业进步勇担使命,真正做到科技强国、人才立国、产业兴国。
审核人:吴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