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朱莉)12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危宏平研究员与浙江大学于洪巍教授做客我校“微生物学前沿”论坛,分别作了题为“噬菌体治疗的前世今生”与“温敏酵母细胞工厂的建立及用于制备天然产物”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活动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何进教授主持。
危宏平由噬菌体的整个研究历史讲起,介绍了噬菌体在医药、食品、动植物病害防治等领域的应用,指出了噬菌体治疗临床应用方面的四大问题:首先必须找准细菌感染源;噬菌体识别细菌具有特异性,而症状往往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复合感染引起的,这样需要多种噬菌体联合使用才能有效;细菌同样对噬菌体产生耐药;要想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还需与抗生素合并治疗。在接下来的报告中,危宏平则向大家介绍了其课题组在噬菌体分离、纯化和表征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其中包括他所分离到的菌株特异性噬菌体以及人工构建的噬菌体裂解酶在抗菌方面的应用。报告最后,危宏平畅想了噬菌体治疗的未来,表示噬菌体是未来人类对抗超级耐药细菌战役胜利的希望所在。
于洪巍则主要介绍了其课题组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应用中的主要研究成果。他首先提出在合成生物学中,要提高目的产物量,除过表达合成基因及其通路外,还可以敲除或抑制有关支路途径。在发酵过程中,如何平衡生长速率和产物产率的关系是发酵的关键。于洪巍利用他当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Frances H. Amold实验室学习的定向进化技术,对代谢过程中关键酶进行定向进化,获得温敏型代谢酶,从而直接通过调控温度提高目的产物产率,实现“不给发酵罐添麻烦”的目标。随后,于洪巍向大家介绍了其课题组通过对代谢酶Gal4的定向进化,提出了利用温度实现调控酿酒酵母细胞的生理活动,并将其应用到合成生物学中,通过引入番茄红素和虾青素的表达通路,在酿酒酵母中分别实现了番茄红素和虾青素的合成表达,这一操作实现了产物产率的大幅度增加。
在提问环节,危宏平与于洪巍分别回答了在场师生的问题并与大家展开交流。在向同学们传授科研经验的同时,他们还鼓励同学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简介】危宏平,博士,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 诊断微生物学科组长、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副主任。1992年获得武汉大学学士学位,1999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1992-1995年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从事生物传感器研究;2000-2004年在新加坡CE Resources工作,从事毛细管电泳试剂和仪器开发工作。2005年至今,致力于新抗菌药物和微生物快检方法的探索,在噬菌体裂解酶基础和应用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
于洪巍,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1995年、1998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随后分别在新加坡国立大学(2002/2-2005/1)、加州理工学院(2005/9-2006/3)及南洋理工大学(2005/2-2007/6)从事研究工作。2007/7至今任浙江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研究工作。
审核人:何进